全国站

当前位置: 首页 > 法律资讯 > 合同事务 > 无权处分合同的法律后果

无权处分合同的法律后果

2021-08-17 09:29:01 477 来源:慧法顾

追认或无权处分人事后取得处分权有效。追认指的是处分完成以后的认可。

  一、无权处分合同的法律后果

  1、处分行为有效

  追认或无权处分人事后取得处分权有效。追认指的是处分完成以后的认可。此时合同已经履行,标的物已经交付给买受人,权利人的追认补全了出卖人处分权的瑕疵,从而使该处分行为有效。经过追认以后的无权处分行为变为有效行为。原权利人不能以处分人违约或侵权为由请求承担相应的责任,而仅可以通过不当得利向无权处分人请求返还因无权处分所取得的财产。也就是说追认之意思表示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使权利人与处分人间法律关系的性质发生变化,即权利人以所有权换取不当得利返还之债的债权。

  2、处分行为无效

  如果权利人拒绝对无权处分行为进行追认,而且无权处分人也不能取得处分权,第三人也不能够善意取得的,则无权处分行为无效。无权处分行为无效之后将在无权处分人、原权利人和第三人之间产生比较复杂的法律后果,分别述评如下:

  (1)权利人和无权处分人之间

  第一,如果标的物还没有交付与第三人,处分人与第三人已经订立了转让合同,这时原权利人和处分人依然是合同关系或侵权关系。是合同关系的,原权利人可以依据合同收回所有物;是侵权关系的,可以依据所有权的支配效力和追及效力请求返还财产和恢复对所有物的支配,有权禁止处分人实现交付,如果处分人权衡不履行与第三人的无权处分合同要承担的违约责任和不向权利人返还标的物的侵权责任后,选择了前者,将标的物交付第三人履行与第三人的合同,权利人可基于物权的追及权向实际占有人(第三人)请求返还。这种情况下,因为标的物没有发生变动,处理起来相对比较简单。

  第二,如果标的物己经交付与第三人,无权处分人和第三人的合同己经履行完毕,原权利人又没有进行追认,处分人也未取得处分权的,这时,两者的关系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是标的物已被第三人善意取得。这种情形的法律后果前文己述,在此不赘。二是第三人没有取得标的物的所有权(合同有效,处分行为无效)。这时权利人可以依据所有权向第三人请求返还,也可以请求无权处分人承担违约或侵权给原权利人造成的损失。该损失主要是原权利人在向第三人请求返还期间所失去的经济利益。

  (2)权利人和第三人之间

  这两方之间的关系只发生在第三人不能善意取得而占有标的物的情况之下,权利人可以依据所有权向第三人请求返还。除不可抗力外,第三人在占有标的物期间,标的物损害或者灭失时,还应该向权利人赔偿损失。

  (3)无权处分人和第三人之间

  在无权处分合同有效,处分行为无效的情况下,无权处分人和第三人之间的关系实际上就是合同不能够履行而产生的违约责任和权利瑕疵担保责任关系。权利瑕疵担保责任,是指出卖人就标的物所有权不能完全转移于买受人而应承担的责任。我国《民法典》第六百一十二条规定:“出卖人就交付的标的物,负有保证第三人不得向买受人主张任何权利的义务,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基于物权的优先效力,权利人均可追及物之所在,向买受人主张权利。作为合同交易法律关系的标的物,对出卖人而言为无权处分物,对买受人而言为有权利瑕疵的合同买受物。标的物因负载他人的物权性权利,其处分必然受到他人行使物权请求权的影响:如果权利人行使物权请求权,对无权处分人的处分行为追认,则标的物成为无权利瑕疵的标的物,处分人取得处分权的情况下亦同;若权利人不予追认,则标的物为有权利瑕疵的标的物,在不适用善意取得的情况下,根据先成立物权的优先效力,受让人不能取得该标的物。而正是在此时,出卖人才承担权利瑕疵担保的责任。

  二、无权处分行为的效力判断

  1、无权处分行为的效力对象指向的是“无权处分合同”,而非“无权处分行为”。无权处分行为的效力在物权行为模式下与非物权行为模式下所指向的对象是不同的。在物权行为模式下,法律行为被区分为负担行为和处分行为。在权利人未追认的情形,仅“处分行为”无效,而“处分合同”的效力不受影响。

  2. 在权利人未追认或无处分权人订立合同后未取得处分权之前 ,该处分合同效力属效力待定状态。所谓效力待定是指合同虽然已经成立,但因其不完全符合有关生效要件的规定,其效力能否发生,尚未确定,一般须经有权人表示承认才能生效。在无权处分合同中,无处分权人缺乏处分能力本应使订立的合同无效,但考虑到经济生活本身的复杂性,虽然属于无权处分,如果权利人追认或处分人事后取得处分权,没有理由强使其无效,这即符合追认权人利益,有利于促成更多的交易,也有利于维护善意相对人的利益。

  三、无权处分与无权代理区别

  1、无权处分,是指无权处分的人处分他人财产,并与相对人订立转让财产的合同。在无权处分中,行为人是在没有处分权的情况下,以自己的名义实施的处分行为。

  首先,应明确在无权处分中的处分行为应为法律上的处分行为,这种处分主要是指处分财产所有权或者债权的行为,且行为人是没有处分权或者处分权受到限制的。

  其次,行为人是以自己的名义实施处分行为的,即行为人不是以被代理人的名义实施的处分行为,也不是以债务履行辅助人的身份从事的处分行为。正是行为人是以自己的名义从事的处分行为,因此,在因无权处分而订立的合同其双方当事人为行为人和相对人,而真正权利人并不是当事人。即使权利人于事后追认了无权处分行为,也不会发生合同主体的变更,向相对人履行合同的主体依然是无权处分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五十一条规定:“无处分权的人处分他人财产,经权利人追认或者无处分权的人订立合同后取得处分权的,该合同有效。”

  2、无权代理是非基于代理权而以本人名义实施的旨在将效果归属于本人的代理。委托代理以本人授予代理权为要件,无权代理与有权代理的区别就是欠缺代理权。

  民法通则第66条第1款规定:没有代理权、超越代理权或者代理权终止后的行为,只有经过被代理人的追认,被代理人才承担民事责任。未经追认的行为,由行为人承担民事责任。本人知道他人以本人名义实施民事行为而不作否认表示的,视为同意。

  无权代理有效与否,法律不仅要考虑本人的利益,还要考虑善意相对人的利益。所以,法律对无权代理区别对待:对于表见代理,趋向于保护相对人,定为有效代理;对表见代理以外的狭义无权代理,赋予本人追认权,故狭义无权代理属于效力未定之行为。所谓狭义无权代理,是指行为人不仅没有代理权,也没有使第三人信其有代理权的表征,而以本人的名义所为之代理。

法律咨询 更多